当前位置 :
【阅读材料,根据要求回答问题:材料一:在传统社会中,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,农村养老的路径依赖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,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。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,】
 更新时间:2024-04-26 20:43:42
1人问答
问题描述:

阅读材料,根据要求回答问题:
材料一:在传统社会中,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,农村养老的路径依赖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,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。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,要想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“所依、所养”的基础--生儿养老。这就是传统社会“生男生女不一样”、“多子多福”、“子孙满堂”的思想根源。传统社会以“孔孟仁政”治国,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社会公德深得人心,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,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,汉朝就有“举孝廉”官职。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位,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、生产力低下等情况,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,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。
材料二: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历史性变化。从“联产承包责任制”到农民专业合作社,从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单调生活到“农工商”全面发展“走出国门”。30年来,中国农民经历了几千年来发展变化最快的“改革开放”洗礼,生存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。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、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,现在已有超过1/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,活跃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,农民的角色定位历史性的变化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。
材料三:二次大战后,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,纷纷建立起“福利国家”。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:一是社会保障,对年老、患病、失业者提供补助。这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内容。二是社会救济,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。三是社会工作,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,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,或如一些人所说,得到“从摇篮到坟墓”的保障,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,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,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、生产发展、物资丰富分不开的。
——徐天新、梁志明主编《世界通史》

(1)结合材料一,概括我国传统社会养老的特点?指出形成这些特点的经济和思想基础分别是什么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2)根据材料二,指出30年来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了那些变化?这些变化对我国农村的养老带来哪些挑战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3)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,说明西方“福利国家”形成的条件有哪些?通过以上材料,你认为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应如何解决人民的养老问题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邓述珍回答:
  (1)传统社会养老的特点:家庭供养、生儿养老。经济基础: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(或自然经济)。思想基础:孔孟(儒家)的传统(孝顺)道德观。(2)角色定位变化:由单调的农业生活到“农工商”全面发展;由长期生活在农村到很多人转移到城市。挑战:由于很多年轻人移居城市或离开农村,单纯靠家庭养老(或生儿养老)已经无法解决老年人“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养”的问题。(3)形成的条件: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;国家垄断资本主义(或凯恩斯主义)的作用;新技术革命的开展;生产发展和物资丰富等。如何解决养老问题: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;吸取西方福利制度的经验和优点;由国家承担人民养老的主要责任,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,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。(其他言之有理的观点适当给分)
最新更新
热门历史
查询网(393r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邮箱:  联系方式:

Copyright©2009-2021 查询网 393r.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3号-6